青少年的人際關係|青少年專欄
- Tainan Holiness Church
- 6月20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一、青少年需要朋友
青少年的人際圈從父母家庭轉向外,同儕關係是青少年的重要課題,我們對人際關係的摸索,其實很早就開始了,青少年的發展,和他身邊的朋友息息相關,通常朋友的類型,會影響他所走的方向,為了在友誼中尋找認同,會選擇跟朋友相同的style,其實未必是自己真的喜歡,只是為了跟自己的「朋友」接近。
二、交友型態的轉變
網路世界,帶給我們新的交友型態,我們開始隔著螢幕社交,這其實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產生了不好的影響,因為在他們學習人際互動的階段,網路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,有關這個議題,最近有一本書《失控的焦慮世代》裡面有深入的陳述。
牧養青少年多年,看見不同時期的青少年有不同的樣貌,有越來越多的孩子,在網路上侃侃而談,但實際見面,卻是一句話都講不出來;或是有些愛美的女孩,必須透過濾鏡和修圖發出一張一張「網美照」,為了符合這世界「美」的標準,一張照片可以修圖半小時才發出去,這是他們建立自我價值的方式,尋求認同,過度關注自己。
三、卡關的地方
●為了尋求認同,是非不分
想要擁有朋友的渴望,可以犧牲真理,這是青少年的掙扎,學校如同戰場,在真理與世界的拉扯中是一級戰場,除非我們的孩子在教會中被建造,並且在教會的比重夠多,否則必然在世界中隨波逐流。
●看似有很多朋友,但還是感覺孤單
近年來很夯的詞彙──你是I人還是E人?區分人際取向內向或外向,但許多看似外向的,卻經常感覺孤單,因為人心的需要不是透過表面的朋友數字來判斷,而是真誠的互動和分享,有學者指出,許多青少年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,朋友之間聊天大多停留在「事件」,如:電玩、功課、考試成績。「人和人相處,若感情要從淺到深,很需要彼此分享內心世界。」
四、健康的人際互動
●找到自我價值
對自己沒有自信的孩子,會透過迎和別人的方式來建立關係,彷彿自己是群體中的「小弟小妹」,在不對等的關係中,也無法取得真正的尊重,惡性循環裡面,讓自己的自我形象愈來愈低落。在人際關係中,愈放低姿態的人,愈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。
在基督信仰中,我們肯定每個人的價值,不是透過比較,而是上帝創造的寶貴,因此我們鼓勵青少年不可停止聚會,穩定參加青年團契或是牧區小組,在安全的環境建立安全的友誼,這就是一個關係的連結,因為當青少年聚會愈來愈不穩定,與大家的關係就會生疏,聚會沒有朋友,就會愈不想來,當他在教會沒有朋友,就會往外面尋找朋友,在現實生活中人際受挫,就會退到網路後面尋找朋友。
鼓勵青少年的家長們,不要在孩子該聚會的時候送他到補習班,要幫助他們建立主裡的友誼,使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。
作為青年牧者,我很感動的畫面是,穩定聚會的一群孩子,會主動關懷那些「漸漸不穩定的孩子」,鼓勵他們繼續在群體中成長。
●分辨哪些是該遠離的「朋友」
並非所有的朋友都值得深交,但是自我形象低落的孩子,害怕被孤立,因此「不敢選擇朋友」,也容易因為結交不好的朋友而誤入歧途。
最近聽到一位弟兄的故事,他說他國中時期,因為朋友的緣故接觸了毒品,往後的幾十年,他在毒癮的掙扎中度過,他以為那是「朋友」,但是這些朋友毀了他的大半人生。
在我們身邊的人,未必是我們的朋友,我們有選擇權,但必須夠勇敢,夠堅定,知道什麼時候該畫出界線。
五、父母的角色
青少年想脫離父母的掌控,但父母親卻是青少年的重要把關者,父親、母親各有不同的角色,孩子從父親、母親身上學習的東西不同,因此整體說來,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,父母親特別辛苦。
在湯普森《為青少年立界線》中,提到父母親對青少年的責任,以下節錄書中的內容:
你的青少年孩子受與自身截然不同的人事物所吸引。舉例來說,一個百依百順的孩子可能會被叛逆的孩子所吸引,這表示他希望能更自由地表達不同意見。高成就的孩子之所以和懶散的朋友來往,或許是因為他對於自己所面臨的壓力感到吃不消。不被肯定的青少年,有時候會喜歡和強勢的朋友在一起,因為若他依照朋友的想法行事,就會得到肯定。
若你看到你家青少年的友誼正在讓他沉淪,請和他談談。把你所看到的事實,以及你的擔心都告訴他。讓他知道你贊同與不贊同他和哪些孩子來往,以及背後的原因。
你應該禁止你的青少年孩子與那些孩子來往嗎?這要視情況而定。若是可行,最好還是讓他與那些朋友保持關係,然後把重點放在強化他的內在能力。發展他的內在能力,將會幫助他在成人階段的關係上做出好的決定。同時這也比較不會讓他覺得自己必須在你和朋友之間做出選擇。因為青少年通常會選擇他們的朋友,所以最好是「兩者兼得」而不是「二者擇一」。
青少年喜歡多元。他可能只是想要各式各樣的朋友。他正在釐清自己的興趣、喜好和價值觀,所以他在不同的關係中探索。他想要有用功的、擅長運動的、有藝術氣息的、嚴肅的、好笑的、懶惰與叛逆的朋友。從你孩子的交友種類,可以一窺他的內心。他正在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對孩子而言,身教大過言教,若父母以身教示範核心價值,如何和人互動,曾經有一個叛逆的孩子對我說:「我媽每次跟別人不高興,就不去聚會,可是她要求我要去教會,我覺得她很奇怪……」青少年需要榜樣,我們自以為很微小的「問題」,他們都看在眼裡。對人恩慈、良善、慷慨的父母,信仰認真的家長,通常可以取得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與信任,並且學習效法。
▌李慧貞牧師

Комментари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