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泉源之聲BN.jpg

婚姻・生活|愛家專欄

相愛容易相處難


從戀愛到進入婚姻,意味著兩個完全不同的人,決定要一起生活,有句話說:「相愛容易相處難」,婚後面對的不再僅是如何討對方的歡心,更是在每天的「柴米油鹽醬醋茶」中打轉,例如誰負責採買?誰負責烹飪?如何溝通協調、如何分工合作等,這些看似枝微末節、微不足道的小事,卻容易生發出苦毒的心,成為爭鬧的觸發點,點滴地侵蝕著關係的存款;其實,不管在進入婚姻前或後,都該好好正視這類問題,處理得當可在「服務的行動」中成為「愛的語言」,不去面對則會不斷地上演惱人的戲碼,的確值得我們花點心思探究,那該怎麼做呢?每個家庭摻入的變因甚多,以下就幾個原則分享。


誰該做什麼?


一、了解彼此對「婚姻角色分工」認知的差異


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所接受的家庭、學校、社會教育等,都在塑造自我對於「婚姻角色」的既定印象,例如父親在家庭中為工具角色,負責各項修繕,母親則為關懷角色,負責聯繫家庭成員等;個人的價值觀來自各方養成,尤以家庭教育為甚,也就是說,原生家庭父母的各項家事分工,容易讓我們套入到新成立的家庭當中,例如妻子的娘家大部分清潔工作是由「爸爸」負責,那妻子可能就會認為在「現在」的家庭理當如此,另一方面,如果丈夫在成長過程中,家裡三餐都是「媽媽」負責料理,他也就會認為妻子烹飪是天經地義,但當彼此沒有達成自己所想像的「家庭模式」時,就會不自覺地生發出錯焦的心情。


她抱怨,是因為感覺他沒有負起責任,他打從心裡無法明白她的堅持,是因為成長的家庭模式並非如此。我們都在無形中被既往的「經驗」帶來的觀念所限制,但那其實是可以調整的。


建議可寫下雙方原生家庭的父母在家事上如何分工、認為對方應該負有哪些責任等,然後比對、找出其相似或是不同之處,再進一步討論各自對於婚姻有什麼期待,希望跟父母的家庭模式相似或是不同之處。


學習降低父母的家庭模式對自己的影響,並且坦承分享對婚姻中的期待,清楚彼此不同的意見,可以進而協商達成共識。


二、各自的擅長和喜好是什麼


「他所賜的,有使徒,有先知,有傳福音的,有牧師和教師,為要成全聖徒,各盡其職,建立基督的身體」(以弗所書4:11-12)。

每個人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蒙恩,為要成全聖徒、各盡其職、建立基督的身體。全身都靠他聯絡的合式,百節各按各職,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,叫身體漸漸增長,在愛中建立這身體。建立基督化的家庭,也是建立個以基督為首的小型教會,每個人所擁有的恩賜都不一樣,是神所賞賜的禮物,找出在家庭中彼此擅長的事務,按著各自的長處將其放在樂意的地方,也是一種團隊事奉;當然,如果都能分配到喜歡的家事,那再好也不過了,但倘若兩個人都不願意,勢必有一方要承擔這份責任,也在其中經歷捨己的功課。家務的事項非常瑣碎,在不影響生活正常運作下,不是每項都該去做,例如浴室盥洗後是否該把鏡子上的水刮除、地板是否要保持乾燥等,倘若雙方都沒有迫切的堅持,那也就作罷,無須盡善盡美,有共識最為重要。


建議可列出家庭中有哪些家事需要分配,什麼要做、什麼不用做,按照「食衣住行育樂錢」分類,規劃週期,例如哪些事每日、每週、每月、每季要做,可以滾動式修正,或是設定「共用行事曆」提醒,讓彼此可以互相提醒,事先的規劃可事半功倍,更有閒暇餘裕的時間可以安排「精心時刻」,讓彼此的感情升溫。


清楚彼此的擅長和喜好,是考量「誰該做什麼」的重要過程。

結語


相信每個人是因為愛情而進入婚姻,但伴隨而來的不再僅是愛情的美好,而是實際生活中的各項責任,家事的分配是為了雙方有好的生活品質,但是要認清楚先後順序,「關係」需要擺放在「工作」之前,在每次把工作做對、做好、做完之前,更需要看重的反而是彼此的關係,因為是彼此相愛而選擇一起生活;或許在當中會看見彼此的疏忽和軟弱,但「恨能挑啟爭端;愛能遮掩一切過錯」(箴言10:12),在愛中就能多一些承擔、多一點願意,在每一次的彼此成全中,感受到對方的尊重、信任與愛,「婚姻、生活」密不可分,讓我們不僅學習去愛,更透過生活表達所愛。


▌張舜彥傳道





標記:

225 次查看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​最新文章

bottom of page